海底捞的服务利润链

    爱吃火锅的人没有不知道“海底捞”的,15年前从四川简阳街边的一家麻辣烫摊子起家,到如今分布于全国共三十七家直营店 、年营业额超过3亿的火锅连锁,海底捞不可谓不独特 。海底捞的服务很多时候让第一次来消费的顾客瞠目结舌,据说曾经有个顾客在就餐时打手机打到欠费了 ,不经意嘟哝了一声 ,“这儿要是有充值卡卖就好了”,结果几分钟后 ,气喘吁吁的服务员真的拿着一张充值卡出现在顾客面前 。
   
    海底捞的服务让人印象深刻 ,它的内部管理也一样与众不同。
   
    在海底捞,员工可以享受一个特权 :基层服务员可以享有打折、换菜甚至免单的权利,只要事后口头说明即可 。在每一间海底捞的办公室里  ,墙上都会贴着一张“金点子排行榜”,这就是海底捞思想火花的来源。每个月,由各大部长 、片区经理组成的创新委员会  ,会对员工们提出的创意服务做出评判,一旦评上就会推广到各个分店,员工可以获得200元~2000元不等的奖励 。
   
    海底捞的员工宿舍离工作地点不会超过20分钟 ,全部为正规住宅小区 ,且都会配备空调  ,有专人负责保洁以及洗衣服;公寓甚至配备了上网电脑;如果员工是夫妻 ,则考虑给单独房间……仅是住宿一项 ,一个门店一年就要为此花费50万元 。海底捞在简阳当地赞助了一家学校 ,海底捞员工子女在该学校上学,全部都是寄宿制管理。为了激励这些大多来自农村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,海底捞有一个传统 ,就是将员工奖金中的部分直接寄给他们的父母亲人 ,虽然每月只有400~500元,但这让员工的家人也分享到了这份荣耀。海底捞有近6000名员工  ,流动率一直保持在10%左右 ,而中国餐饮业的平均流动率为28.6%  。海底捞考核一个店长或区域经理的标准只有两个 ,顾客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 ,而这样一个“没人对营业额负责”的企业,2008年的收入却达到了3亿元 。
   
    海底捞的“服务利润链”
   
    自从海底捞名声大噪以来,不少人士对它做过体验和研究,甚至还通过卧底来获得第一手资料。2006年6月23日,国际著名餐饮集团美国百胜集团(百胜餐饮集团是肯德基和必胜客的母公司)将上半年度“(中国)区域经理大会”的一个环节放在海底捞进行,全体参会人员200余人 ,齐齐涌入海底捞北京牡丹园店。当然 ,与其他客人不同的是 ,他们这顿饭的目的是“参观和学习海底捞的服务,提升管理水平”  。为什么海底捞会有如此让人印象深刻的服务?
   
    1994年 ,身为四川拖拉机厂电焊工的张勇  ,在简阳的街边摆起了四张桌子的麻辣烫摊位,初次创业的张勇不懂麻辣烫制作 ,于是现学现做 ,如此出来的麻辣烫口味肯定不理想 。张勇说:“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些 ,别人要什么快一点 ,有什么不满意多陪笑脸。”张勇奇迹般地发现 ,即使明明口味不怎么样的麻辣烫,但在经过他热情服务过后 ,客户居然也会连连点头“味道不错” 。
   
    此后在市场拓展的过程中,尤以海底捞第一次扩张——西安分店开设的经历让张勇再一次坚定了“服务高于一切 ,服务是海底捞最大的特色”的理念 。1999年,当西安分店刚开业时,因为成本高企 ,西安的合伙人对成本控制得非常严格,导致海底捞的很多特色完全丧失,接连亏损 ,形势十分不利。在危机时刻 ,张勇痛下决心 ,把西安方面合伙人的股份回购 ,完全由海底捞自己来运作,不到两个月,海底捞名声鹊起,扭亏为盈了  。
   
    要想服务做得好,就需要员工首先乐意为顾客服务,所以从一开始,善待员工就是张勇在内部管理中的一个导向。年轻时阅读过卢梭的《社会契约论》等书,平等 、自由的观念早已在他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,所以 ,张勇才会说“平等的意识将激发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 ,把海底捞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 。”
   
    用中国式管理来定义的话,张勇对员工的管理及对